資訊詳情
種子逛一圈太空 茄子長得像籃球
發布時間:
2013-06-17 00:00
“神舟十號”即將進入太空,與航天相關的科技創新等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。高端的航天科技是否讓普通百姓遙不可及?日前,記者走進旅順太空植物館,發現航天科技成果其實很“親民”,甚至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一日三餐。雖然大連在售的航空育種蔬菜還很有限,但能夠先睹為快,看看籃球一樣大的茄子、四五百斤重的南瓜或是長在樹上的番茄,也讓好奇的我們感受到一些來自太空的神奇力量。
太空植物形態各異有點“怪”
近日記者前往旅順太空植物館時,館內的太空植物有的還沒有“嶄露頭角”,看上去與普通植物無異。在太空種子展示區,記者看到的太空種子也和生活中常見的無不同。館長馬繼國告訴記者,這是還沒到時候。馬繼國稱由于今年大連天氣異常,館內的植物最快要本月底才能長成,到時大如籃球的大青茄、麥克風瓜、飛碟瓜等,造型上“神奇”之處便一覽無遺。
盡管如此,在館內,記者還是發現了一些“異常”。在太空大南瓜展區,記者看到地里金黃的大南瓜的個頭明顯大普通南瓜很多,但馬館長卻告訴記者,這還早著呢,長成后的太空大南瓜最大一個可達四五百斤,一個成年人環抱都抱不過來。
在一片藤架區域,記者發現長在上面的并非葡萄,而是番茄和地瓜。番茄藤下還有枝干,像是一棵樹。據館內講解員董瑩穎介紹,這叫番茄樹。和普通番茄屬于草本植物,矮小且產量有限不同,進入太空后的番茄種子長成后,成了木本樹且四季常青,一般一棵成年樹的株高達到1.5-2m,覆蓋面積最多可達200平方米,年產量可達600公斤。而太空地瓜則有了“出頭之日”,從地下“升”到空中。據馬館長介紹,作為東北地區首家太空植物展館,旅順太空植物館內展示的太空搭載變異品種20多種,500余棵,植物種子全部是神舟飛船的乘客。
太空射線使種子DNA打斷重組
是不是上了太空的植物種子就叫太空種子?回地球種植就能長出神奇果實?馬館長稱其實并非這么簡單。
馬館長給記者提供了一份參考資料,里面介紹搭載飛船進入太空只是培育太空種子的第一步,搭載回來的種子至少要經過三四代的篩選,然后到多個省份的試驗點去試種;試種成功后再拿到品種審定委員會去審定。這其間,品種委員會試種三年,如果三年的表現都超過對照品種,才能得到審定證書,才會被稱為“太空種子”被合法推向市場。
一個新的太空育種品種誕生則需經歷兩個步驟。首先將種子送到太空中。由于太空環境真空,無重力,各種射線復雜,強烈的太空射線將種子的DNA打斷,打斷的DNA又會被重新接上,這一過程后,植物的生長狀況就發生了基因變異。
其次,基因變異的種子被帶回地球培植會出現新特性,有些特性是負面的,直接影響種植成活率、產量和外觀等,將負面性狀篩除掉,再將具有有利性狀的品種選拔出來,經過三四年培育最終才能形成新的作物品種。
據馬館長介紹,館內因形似佛手而得名的太空佛手茄就是在2002年3月和2003年10月分別搭載神舟三號和神舟五號返回地球后培育的,而最大能長到1.6米長的太空菜葫蘆也曾是神舟四號(2002年12月)的“乘客”。
太空育種
通過輻射改變了植物的基因序列,使植物出現新的性狀,但是這些基因和性狀還是這個種類作物本身的,其基因遺傳變異是自然的而非人為的,并沒有引入外來基因。
轉基因食品
是將另外一種生物的基因引入到作物中,從而使作物表現出另一種生物的性狀,兩者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。
釋疑
太空蔬菜并非轉基因產品
植物種子上了太空,回到地球上長出來的果實變了形態,這讓很多人擔心它們是否成了轉基因蔬菜?館內出售太空蔬菜的柜臺前,有游客好奇參觀,也有人為紀念購買,但談到食用,購買者多會搖頭,表示不敢輕易嘗試。
對此疑問,馬館長笑著解釋――太空育種蔬菜和轉基因食品概念完全不同。太空育種通過輻射改變了植物的基因序列,使植物出現新的性狀,但是這些基因和性狀還是這個種類作物本身的,其基因遺傳變異是自然的而非人為的,并沒有引入外來基因;而轉基因食品是將另外一種生物的基因引入到作物中,從而使作物表現出另一種生物的性狀,兩者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。
專家表示,利用太空特殊環境誘變育種技術,可以培養出產量更高、質量更好、抗逆性更強的農作物品種。對于農業人口多、人均耕地少的我國來說,太空農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。記者楊雪 文/圖
“太空環境只是影響了蔬菜的遺傳物質,這些改變只會將蔬菜品種改良得更好。經過試驗后得到的果實無論是從個體、口感還是營養成分上,都比改良前的品種高出許多。如果要說對人體有什么影響的話,那么應該是更適于人們食用。 ”
2025/06/12
2025/06/12